查看原文
其他

比起瓶装水里的塑料微粒,你更要警惕境外中文谣言媒体

一小时爸爸 一小时爸爸 2020-10-10

上周最后几天在我们后台刷屏的留言,是一篇叫做《喝一口,就会致癌!最新权威确认,BBC紧急曝光,国人尤其要当心…》的文章,发布这篇文章的微信公众号很多,但绝大部分都注明了内容来自这个叫“澳洲Mirror”的微信公众号,也就是所谓的《澳洲镜报》的公众号。




但凡在国外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都知道很多海外“中文报纸”只是一些白送都不要的垃圾货色。以往这些国外的中文媒体的生存方式,是养两三个剪刀浆糊编辑(甚至大多还是不要钱的学生兼职),每天抄袭连载色情小说送报纸,然后帮小店做打折广告赚点辛苦钱。


不过最近几年,这些中文报纸突然迎来了春天,商业价值猛涨,原因就是有了新的推广模式 —— 在微信上发谣言。借助“国外”形象,来忽悠读者,赚10万+甚至100万+。


放谣言需要很高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脸皮厚度,比如要将国外正经的新闻报道变成妖魔化的小报故事:



截图上BBC的新闻标题是“Plastic particles found in bottled water(瓶装水里发现塑料微粒)”,澳洲镜报的翻译则变成了“瓶装水中发现塑料有害物质”。把紧张气氛烘托的十足。


Guardian的标题是“WHO launches health review after microplastics found in 90% of bottled water(WHO在90%瓶装水中发现微塑料后开展健康评估)”,而澳洲镜报的翻译则变成了“WHO调查报告显示,90%塑料瓶中含有塑料微粒”。生生把WHO对这个实验的回应,变成了实验是WHO做的。


还好只是因为心太黑,否则这错误就只能被看做英语太差,这可怎么在澳洲混啊......



新闻事件的起源是纽约州立大学弗雷多尼尔分校的研究人员,分析了几十种矿泉水的成分后发现,大部分水中都能找到塑料的微粒。


塑料颗粒是从哪里来的呢?大部分来自塑料瓶,小部分是水里带来的 —— 研究人员对比过同一品牌的玻璃瓶和塑料瓶矿泉水中塑料颗粒的含量,玻璃瓶里少一些,但也有。


因为人类大量使用塑料很多年了,塑料已经分散到了大自然的各个角落,进入水里,通过饮食被人摄入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听上去很吓人吧,但其实目前还没发现这样对人体有什么可怕的伤害。


因为塑料、橡胶这些材质被叫做高分子材料(又叫做大分子),塑料生成的过程中,会将非常多的小分子原材料聚合成巨大的纠缠到一起的大分子。而面对这样的大分子,人类的消化系统是无能为力的。即便是你咬一口塑料瓶吞下去,只要没被噎死,这些高分子也不会被人消化吸收,而是被排泄掉。


因此世卫组织WHO是不会发布像《澳洲镜报》报道的那些骇人听闻的消息的。那WHO说了什么呢?


在BBC和卫报的报道中,WHO的相关官员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的是“there was not yet any evidence on impacts on human health(目前还没有任何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证据)”,不过即便如此,认真负责的WHO决定关注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来判断水中的塑料颗粒是否可能会有风险。


 ▲卫报的相关报道


BBC则采访了WHO的相关官员,表示目前还缺乏相关研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同时他不认为需要警告大众,并且强调(对比瓶装水),一些国家的供水被下水系统污染才是更需要关注的风险。



 ▲BBC的相关报道


过度使用塑料,包括一次性水瓶,对于环境的污染是一个需要强烈关注的议题,但这种关注并非来自对民众的无理由恐吓。


从我们国家的现状来看,减少资源浪费的核心仍然是建立更完善的资源回收再利用系统。而从饮水的安全来说,搭建更安全更令民众信任的自来水系统,也比吓唬大家不能喝瓶装水更重要。




谣言中为了凑字数,并且增加恐吓效应,同时还说矿泉水中含有塑化剂和BPA(双酚A ),于是又给加上一大堆听上去很吓人的疾病名字。


但无论是塑化剂,还是BPA,《澳洲镜报》所说的和这些年互联网上的大部分谣言没有什么区别,无限制的放大某种物质的风险,脱离剂量来耍流氓。


没有案例,也没有数据,被当证据引用的是一个所谓俄罗斯科学家的1500人的研究,我们在互联网上搜了很久,也没找到这个研究的情况。然后搜了一下八卦新闻媒体,发现这个所谓的新闻,是来自“环球网”,而环球网的消息来自俄罗斯的一个主打“趣味新闻”的网站informing.ru。而informing.ru的原文是一个毫无来源的新闻短篇,只说了“一个国际科学家组织”搞了个实验云云。


唉,找个赤脚医生补点新闻素养吧。


那比起塑化剂、BPA,瓶装水中最有害的成分是什么呢?


其实是一氧化二氢,科学家用小白鼠做实验的结果现实 —— 半致死量LD50为90ml/kg,对于体重20克左右的可怜实验小白鼠,只需要口服2毫升的一氧化二氢,就可以致死。



即便是体重70公斤左右的成年男性,一次性摄入6L的一氧化二氢也足以致命,在境外youtube等视频网站上,有大量的科普视频来介绍一氧化二氢的危害性。


 ▲截图来自YOUTUBE


而和BPA、塑化剂等成分在瓶装水中只有极少痕量不同,一氧化二氢在瓶装水中含量极高,超过99%


好吧......编不下去了。造谣真辛苦。



说实话,写一篇文章来认真反驳澳洲中文媒体的劣质谣言,实在是件浪费生命的事情。时间哪怕是用来发呆,也比怼黄色小报的编辑来的有意义。


但就这样一篇完全来自于伪造和扭曲的文章,却席卷了微信,获取了数百万的阅读量(根据点赞数推算)。这两年在朋友圈和聊天群里呼风唤雨的谣言,很大一部分来自所谓的境外中文媒体,澳洲等华人聚居的国家尤其如此,比如上次澳洲核爆的谣言(点击阅读:澳洲核爆黑幕被隐瞒67年?怎么只有中国人民被吓慌了



所以我们特别赞同谣言文章末置顶的留言所说的 —— 生而为人,应该要为地球做点什么。不如从呼吁微信和主管部门尽快封杀这些境外谣言号开始吧。


毕竟拥有全世界最伟大的互联网之墙,却连国外中文媒体编造散布的劣质谣言都盾不住,挺不好意思的。





与谣言相关的文章,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搜索文章】,在搜索栏里输入“谣言”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 地暖辐射谣言始末,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

  • 快速判定微信谣言的方法

  • 橘子里有6000寄生虫?谣言编的太没诚意了

  • 判定谣言的最重要工具:第一感觉

  • 草莓瘟?谁在编造传播这些劣质谣言

  • “不含荧光剂?”从毁灭中发财的谣言商家

  • 充电器电死人的谣言重装上阵的背后

  • 植物油导致心脏病该吃动物油?谣言诞生的背后

  • 伊可新有毒?!WHO维生素A的报告如何被谣言曲解

  • 如何用科研论文编造谣言

  • 美林布洛芬导致瑞氏综合征?最懒谣言奖出炉!

  • 地暖辐射伤害儿童?离奇谣言诞生的始末

  • 日本“辐射”纸尿裤、日用品,别再纠结这种无稽谣言了

  • 这些年翻来覆去最流行的12个谣言

  • DA认证纸尿裤,FDA禁运日本食品,谣言旋涡中的FDA是个什么机构?

  • 吃大闸蟹前,一起把烦人的谣言破掉。

  • 这些是伪科学商品的特征

  • 晚宇宙射线入侵需要关手机?

  • 卫生纸比面巾纸更适合擦脸?当然不是

  • 柿子+牛奶就会中毒么?没这么简单

  • 圣女果的转基因和八卦

  • 吃蜂蜜和蜂王浆,里面激素会让宝宝性早熟么?

  • 怎样分辨是害人的隐形传销还是普通微商

  • 圣女果的转基因和八卦

  • 8岁男孩过劳猝死?公众号们请少发点假新闻鸡汤吧


参考资料:

SYNTHETIC POLYMER CONTAMINATION IN BOTTLED WATER

Gender-bending chemicals found in plastic and linked to breast and prostate cancer are found in 86% of teenagers' bodies

Plastic: WHO launches health review

WHO launches health review after microplastics found in 90% of bottled water

Ученые: вода в пластиковых бутылках вредит организму

H2O 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 Water MSDS

https://www.sciencelab.com/msds.php?msdsId=992732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